首页
首页 > 快讯 > > 详情

用科学家精神滋养孩子成长-今日热闻

2023-05-08 15:16:32来源:科普时报
桥梁专家茅以升 视觉中国供图

近日,中国科协等部门共同印发《2023年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工作要点》,提出开展“科学家故事走进中小学”工作试点,引导中小学生沉浸式参与讲好科学家故事,以润物无声的方式,让孩子在科学家精神滋养中成长成才。在家庭中,我们如何带孩子一起在阅读科学家的故事中,感受科学家精神?

学习坚持求实求真的精神

带孩子读书,需要考虑到孩子不同认知阶段的理解能力,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,并通过生动的科学家故事体现出科学家追求真理、解放思想、勤于思辨的求实精神。


(资料图)

比如,中国现代精神病学的先行者沈渔邨院士,在20世纪70年代,为了尽快控制病人的病情,总结出常温人工冬眠的治疗法。为了摸准规律,他还经常长时间守在病人身边,不舍昼夜。当时我国农村精神病防治工作一片空白,沈渔邨开展农村家庭社区精神病防治试点工作,一次次下乡调查、送医送药。有一次下乡时,天下着大雨,雨水把他的鞋冲到了沟里,他硬是光着一只脚走到了公社卫生站。

做学问搞科研离不开持之以恒的精神。搞研究工作,常常是从一个个小问题入手,进行种种设想,提出种种方案,在各种方案的对比衡量中,采取正确的方法。甚至要不断尝试,经历无数次失败,才能有所突破,有所创见。

阅读着这样的故事,科学家的形象跃然纸上,让孩子们真切认识到科学家是如何工作的。一代代的科学家不畏艰险、不断钻研,也激励孩子接力奋斗、自强不息,继承科学家的精神,大胆假设、小心求证,不断探索、锐意进取。

学习用科学的方法求真理

阅读科学家的故事,也能学习大家的学习方法、为己所用。比如高福院士,他是公共卫生政策与全球健康策略研究的领军人物,长期从事病原微生物跨宿主传播感染机制与宿主细胞免疫、抗病毒手段等研究。他有一个随时记录自己灵感的习惯,喜欢一边思考一边记录,疫苗研发中的很多思想火花都是他利用碎片时间思考迸发出来的。

中国科学院院士、著名桥梁专家、设计建造了中国第一座现代化大桥的茅以升,曾谈到科学教育的目的,他认为最重要的是求真理。如何用科学方法求真理?第一步是观察,第二步是分析,第三步是归纳。他用自己的工作来举例,比如,造桥先绘图,估计可以载重多少,建造之后,把这些重量加上去,这桥绝不会倒塌。为什么有这样的把握,就是因为对过去的事实进行了观察、分析、归纳,所以得到的结论也就比较精准。这就是科学方法。

而科学家所讲的这些方法不只是在求学问的时候能用到,做任何事情都适用。

阅读科学家故事,不仅仅是带孩子领略科技的奥秘、点燃对科学知识的渴望,也激励他们踏上探索科学的道路。

树立造福于人民的崇高理想

科学研究还要树立崇高的理想——造福于人民。

茅以升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国家的桥梁事业。1988年国庆,他在医院病榻上口述了给儿子茅于润的最后一封信:“我认为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做一件为人民——当然离不开为自己——值得做的事。我没有什么财产,动产和不动产都没有,我能留给你们的,只有我的一些言论和著作。我希望你、更鼓励你,在安静的夕阳下,妻女的陪伴旁,把你的音乐思想变成固体的文字,献给祖国人民。”

时至今日,茅以升设计建造的桥依然坚固,写下的文章依然充满豪情:“造成的桥,就老待在那里,一声不响地为人民服务。不管日里夜里,风里雨里,它总是始终如一地完成任务。它不怕负担重,甚至‘超重’,只要‘典型犹在’‘元气未伤’,就乐于接受。它虽是人工产物,但屹立大地上,竟与山水无殊,俨然成为自然界的一部分。”

这样致力于为人类福祉而奋斗的科学家故事数不胜数。不管是被人们熟知的邓稼先、程开甲、林俊德等科学家,还是众多不为人知、默默奉献的科学家,他们身上都有着灿烂的光辉,都用不同的方式把一生献给了这片热土。学习科学家的故事,培养青少年从小立大志、弘扬不畏艰险的科学精神,将个人奋斗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。

(作者系科普作家、金牌阅读推广人)

标签:

上一篇:中南建设:公司西安君启DK1资金可满足项目的需要,公司将统筹各方资源,加快施工进度,确保按期交付 世界时讯
下一篇:最后一页

资源

课程

VTECH HOLDINGS(00303.HK)将于12月15日派中期股息每股0.17美元_焦点速读